你可有异议?”
郭兴自然不敢多说什么,他也知道自己的情况。
朱元璋再次看向廖永忠,“你在鄱阳湖有大功,乃至随朕过江,朕见你操舟据敌,以为奇男子。只是你指使儒生妄测朕意向,你可有不服?”
廖永忠自然也不敢多说什么,现在心里已经不是当初的激动了,而是有些紧张。
很多的勋贵都紧张起来了,因为朱元璋的大封功臣有些‘别开生面’。
他居然将这些即将封爵的人功过一一点出,大家过往的一些经历,皇帝全都记在心里,现在更是记在诏书上、铁券上。
比如说冯胜现在就有些害怕了,去年他私自带军的事情就是被皇帝记在心里了,现在也是在‘昭告天下’。
朱元璋随即看向徐达和李善长,“左丞相李善长,虽无汗马之劳,然事朕最久,供给军食,未尝缺乏。”
“右丞相徐达,与朕同乡里,朕起兵时即从征讨四方,摧强抚顺,劳勋居多,此二人者已列公爵,宜进封大国,以示褒嘉。”
李善长封韩国公,位列诸公之首。徐达封魏国公、常遇春封郑国公,邓愈封卫国公,李贞、李文忠父子同时被封为曹国公,冯胜自然是宋国公了。
朱元璋也看向马寻,说道,“马寻,皇后之弟、太子娘舅、徐王独子。早年虽无功劳,然医治中宫、国本,功勋卓著。后世之君也需谨记,皇后父兄虽可封爵,然不可世袭。”
马寻被封国公大家也都心里清楚,也都知道这是徐国公。
唯独没想到的是朱元璋在封马寻的时候也打上补丁,以后的皇帝想要封皇后的父兄,基本上就只能是封一代了,不可能世袭。
对于这一次的大封功臣,自然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,也不可能是所有人都心满意足。
不过现在也没办法改变现实,皇帝的旨意已经明确了,大多数人的爵位也是可以服众,也没有特别大的争议。
李善长现在是比较开心了,因为他是名义上的诸国公之首,甚至可以称为第一功臣。
但是也有人不太认可,谁让徐达很明显有更多的封赏呢。
而马寻这个徐国公的待遇不算让人意外,他处在国公行列中的中间位置。最为主要的是以马寻和李文忠的地位,就是大明的实权派外戚。
文官、武勋和外戚现在看似有着一些平衡,各有各的优势。
文官系统看似被淮西勋贵们压制的厉害,但是这些人的基本盘无比出色。尤其是以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