吗?
京城某个房子里,苏国洲看着郭阳侃侃而谈的身影,眼神里羡慕嫉妒埋怨等等各种复杂的情绪一闪而过。
“我就不信这是翁立新能教出来的学生,真是蛹打呼噜——捡着了。”
甘南草原的翁立新则是满怀欣慰,想着,嘉禾要搞生物育种实验室,他也得跟着沾沾学生的光了。
新闻里,郭阳面对记者的提问,声音沉稳。
“西北盐渍化重、日照强、干旱缺水,加之地质地理条件和环境因素,想要在‘夹缝中求生’,并非易事。”
“水是盐碱地改良的核心问题,过去通常采用‘洗土法’,改良一亩地大概需要2000m的水。”
“但现在苜禾1号投入使用后,不用洗土,每年只需要200m的灌溉水,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。”
“目前嘉禾的团队仍在紧锣密鼓的研究中,未来将持续在荒漠区生态环境恢复重建、盐渍化土壤改良利用、退化草地植被恢复等领域推出新的植物品种。”
“另外,之前常听到人抱怨西北啥都好,就是吃不上海鲜。”
“这下你们不用抱怨了,嘉禾将在离海洋最远的西北人工造海,海鲜不敢说,水产管够。”
伴随着郭阳最后带着笑意的承诺,这段占时超过3分钟的国内新闻宣告结束。
后续的新闻续上。
但很多人却不由自主的想到那幅对比强烈的画面,反反复复,由此开始联想,国内的盐碱地全部变为良田。
甚至沙漠、戈壁、滩涂……
在黑省,疆省,鲁省,浙省,苏省……无数致力于盐碱地研究的专家学者,也有了更明确的目标。
戈壁荒滩上种出万亩蔬菜,盐碱洼地里长出连片瓜果,海岸边盐碱滩上催生稻香麦浪……
唤醒沉睡的土地,把盐碱地变成米粮川!
国人对土地的热爱是深藏在血液里的,愿不毛之地都变得波浪起伏!
盐碱地改良的风暴远未停止。
农民日报、科技日报等媒体先后跟进报道。
紧跟着又蔓延到了网络上。
嘉禾集团第一次出现在了普罗大众的视线里
各地的吃瓜群众纷纷跟进,不断的深挖,发表言论,但言辞中多是赞赏。
但西北本地的网友却明显更关注郭阳最后所说的那句话。
纷纷在网络上留言,
“郭总,啥时候能吃到海鲜啊,我想吃鲍鱼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