同时被任命为右都御史。
新的都察院结构改组后,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不再有上下级之分,而是各管一摊。
左都御史主管朝臣,地方文官,而右都御史则是盯着地方卫所,乃至五军都督府。
双方职责虽然不同,但职能一样,俱是‘核一切不法事,风闻奏事’。
而这个刘观,和苏谨也有点不大对付。
苏谨这个孤臣,在朝中倒也有几个朋友,比如任亨泰、李仕鲁、郑赐。
任亨泰这次没有变动,还是大理寺卿,左少卿却是那个出使李朝的齐源。
但他这几个所谓‘好友’,却管不到他,或者说,帮不到他什么。
无论是大理寺卿、都察院左都御史、还是工部,都在朱棣的安排之下,和苏谨‘文武’隔离起来。
反而在军事管制上,用了徐增寿、刘隽、刘观这些和他不对付的人。
说实话,就连苏谨自己,都看不懂朱棣有什么深意。
若说是小孩子置气,那未免把朱棣瞧的有些小了。
可若是对方忌惮自己,显然也说不通。
朱老四若真的忌惮自己,只需将自己辽东总兵官的职务一撤就行,何必这么麻烦?
六部天官的位置调动完毕,接下来就是一些‘微调’。
中书舍人职位取消,正式改为翰林待诏,且待招翰林再非一人,而是十数人轮值。
陈显的位置也就此‘一落千丈’,再非那一根独苗。
不过朱棣显然更信赖陈显,所有翰林待诏俱归他统配。
户部下的农阁寺、吏部下的医阁寺、礼部下的学阁寺,暂不做任何调动。
毕竟朱棣心里清楚,这几个部门可是做实事的,决不能随意安插,不然很容易出乱子。
无论是医疗、学校的改革,还是农业新种的推广,都是朝廷重中之重的政策,决不能随意掣肘。
负责这些事务的人,除了陈亚外,首助官依旧是苏谨的学生。
比如农阁寺的魏圭、医阁寺的匡显,还有学阁寺的路确、武信、梁熙等人。
尤其是学阁寺,担负着兴建新式蒙学的任务,本就困难重重,更不能瞎勾八捣乱。
至于最后,则是一些新兴部门的安置。
比如隶属于礼部的日报司,就由解缙主持,与寺卿同级,可见其对宣传的重视。
另外国子监的祭酒也换成了胡俨,同时对国子监进行改制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