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光学所的能力,那是真不算差,没准还能有惊喜,反正3微米光刻机,他们就给高振东很大的惊喜,有时候没搞出东西来,是没有需求牵引,而不是真的没能力。
气氛都说到这儿了,那大家的兴趣也就起来了,开始深入思考照相卫星的各种可行性。
“但是有个问题,我们现在的摄像技术,没法支持把照片转为计算机能够识别的图片吧?”
这年头还没有CCD,但是这明显难不倒在场的大拿们。
“还是有办法的,摄像管就可以解决,将摄像管靶面上的模拟信号读出来,换成数字信号就可以。”
有电视机就有摄像机,只是这时候的摄像机和后来的不太一样,可以看作是把显像管反过来。
显像管是电子束打到荧光粉上显像,而摄像管是把光打到光电材料上获得电子,驱动模拟电路记录视频信号,只是这种模拟信号是没法用于直接数字化传输的,更不能用于计算机存储。
“这种不行,理论上没问题,分辨率不够,也可以通过定制靶面和光学扫描系统的方式提升。但是摄像管的光电子消失很快,需要非常高速的AD转换器才能记录下图像来,否则哪怕采用低分辨率的标准电视信号进行模拟传输的话,其传输带宽高达8MHz,现在我们的通信技术还是有点顶不住的。”
8M?嘶……
凡是对通信技术有了解的同志都犹如被一盆冷水当头浇下,这个速率,哪怕是近地轨道,也远远超出当前通信技术的能力了。
有同志的脑袋转得很快:“我们只是要静止照片,不需要标准电视信号25帧每秒的速度吧?一定时间内,只传一帧不就行了?”
看来防工委本来就想着卫星要搞通信或者广播电视方面的工作,否则在讨论星上载荷的时候,不会有这么多的相关专业同志在,一个个都很熟悉的样子。
“问题不在这里,主要是还是离不开高速AD,摄像管信号保持时间就这么长。”
“增加后级电路延长信号保持时间,再传回来?”
“理论上可以,可是这样的技术暂时还是没有的。”
就在大家为这个问题抠脑袋的时候,高振东已经完成了搜索,相比无中生有,这玩意他是真保存了,感谢前世骂起人来有些难听的导师,让他存了不少稀奇古怪的东西。
高振东举了举手,所有人都向他看过来,这事情好像和计算机也沾边,他既然在图片的压缩保存方面有成果,也许在图片的生成方面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