部分百姓进入郑氏开办的各种类型的工坊,成了不依靠土地生存的工人。尤其是广州附近更是各种工坊林立,市场非常的繁荣。
尚之信与郑氏的广东总督唐兴文私下里有不少来往,尤其是赣州需要的食盐全部是从广东进口,郑氏出产的食盐洁白晶莹,咸度适中,不会出现食盐发苦的现象,更不会出现食盐中有沙子的现象。
最为关键的一点是,广东的食盐要比满清提供的食盐便宜将近一半的价钱。尚之信每年从广东进口食盐,走私到满清的地界,其获利丰厚,支撑了尚之信以赣南一小块土地养活着五六万人马。
尚之信有时候都在怀疑郑经是不是脑壳有问题,这么强的实力为何不赶紧进入中原争夺天下。
就连将京城围住了,都是以谈判赔款了事,尚之信甚至觉得郑经海寇出身,目光短浅,根本不了解天下大势,只想着捞钱只图眼前利益。
尚之信知道凭借自己的实力根本没有逐鹿中原的资本,早晚都要找一个合适买家将自己卖出去,原本他想要投靠华夏,可是一想到郑经空有强大的实力,却鼠目寸光,投靠华夏之心便澹了下去。
至于吴三桂那更是不可能,当年永历依仗大西军,又有李定国这样的旷世名将辅左,凭借西南都没有成事,最后被吴三桂勒死。
吴三桂何德何能,凭借西南一隅对抗整个大清,若不是耿精忠、郑氏的牵制,估计现在吴三桂早已成了丧家之犬。
如今吴三桂已死,吴军失去了吴三桂这个主心骨,分崩离析就在不远的将来。
这个时候尚之信已经没有了选择的余地,康熙恰到好处的来信,彻底的坚定了尚之信的决心,在扭捏了一番之后,尚之信给康熙写一封奏本。
奏本中说了自己很多不得已之处,尤其是夹在郑氏与吴三桂中间,稍有不慎就会全军覆没,之所以左右逢源就是为大清在南方保留一块进可攻退可守的基地。
既然皇上如此推心置腹,做为臣子又怎敢不鞠躬尽瘁,以报皇恩!
双方之间有来有往的来回几次,互相达到了自己的心理预期,康熙正式下旨封尚之信为镇南王,世袭罔替与国同休,待到天下大定之时,永镇云南。
这样明显带有挑拨意味的封赏,让吴周与尚之信的原本还算和平的边界瞬间紧张起来,吴周派遣亲臣大将吴国贵兵出郴州,尚之信也不甘示弱,亲自带兵出南安府隔沤江与吴周军对峙。
与此同时,驻守金陵的喇布在康熙的命令下,开始从九江府出兵反攻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