起,你会造枪炮也没有什么了不起。那些都是末节,只有书里面的知识,做人的大义才是主要的。
朱棣嗯了一声说道:“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,当每个人都有不同意见的时候,这工匠岂不是连房子都不建了?”
蹇义回答道:“当非如此,意见不能统一,真理才越辩越明。……纵有不谐,最后也有陛下亲裁。”
“若每件事都要朕来决定,满朝文武大臣要来何用?”
蹇义也很清楚,朱棣这是在偷换概念。但是最近一段时间,为了南洲利益,今天又为了太孙带回来的银子,一直争吵不休,让皇上有些厌烦了。
他开口辩道:“臣等站在这里的作用,一是替陛下将恩泽广施天下,二是让陛下在做出决策之前,知道为何要这样做,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,目的是什么。臣自知这些时日陛下失望,但万般事务总有尘埃落定之日。”
朱瞻基在一边听的连连赞叹,他当然不是赞同蹇义的所有话,但是他对大臣的定位的确很精确。而且此人的思路和智慧都是非常厉害的。
如今的大明的确没有分工明确的基础,因为专业人才不够。
一个国家的发展基础绝对不是底层不识字的百姓,而是有知识基础的人才。
这个知识不一定是儒学文才,可以是数学人才,可以是工匠,可以是物理学家,甚至可以是账房等等,只有他们的研究,他们的发明,他们的改进,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。
但是大明现在根本没有这么多的专业人才。
一千多年来,儒家对其他行业的大力压制,导致了国家的治理只能靠嘴炮,只能靠过去的历史经验。
这也是东方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,基本停滞不前,一个又一个的朝代更迭,却形成一代又一代的循环的主要原因。
儒生讲究的博学广才,虽然这个博,这个广只限于儒学的范围之内。
他们对什么事都有只知道皮毛的经验,却不知道这些知识体系背后的形成原因,更不知道该如何拓展。
不,他们根本不允许拓展,只能向古人学习,古人就是神,就连怀疑古人错了都不行。
任何改变都是对信仰的亵渎,对古人的不敬。
因为,他们也想成为“古人”。
就连朱棣这个皇帝其实也是这样,他现在要西征,为的就是一个身前身后名。
但是现在,为了解决问题,他毫不客气地说道:“那要拖到什么时候?难道仅仅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