了两侧殿宇的作用。
原来文渊阁藏书甚多,已无多余之地编纂。朱棣大手一挥,集全国工匠之力只十余日不到便修成了两座辅殿。
一座修文殿,乃是将文渊阁藏书誊出置于修文殿编纂收录。一座观文殿,乃是修文殿编纂完毕无误后送入观文殿中查阅核验。
若遇缺漏散轶,还得置于修文殿中闲置,在征集天下藏书之家书籍后,再一一核对补齐送入观文殿。
包元乾看着这些进进出出,人潮涌涌的刀笔小吏,一个个严谨且颇有干劲。
想必他们旁日都没机会入宫一见,如今借着编纂大典却能出入无阻。对于他们而言,自然是一大殊荣,这做起事来是有多少力出多少力。
只是如今大明立国三十余载,经历了北伐元朝,靖难之战两场动乱。原本前元所藏的古籍散轶颇多,又遭靖难后恰逢皇宫大火,这文渊阁也算是饱经磨难。
如今虽然存书仍是浩如烟海,但是细细查验起来已然十去四五,缺损颇多。 @
这也是如今编纂大典最大的难处,他们唯有向民间藏书富户有偿征集书册,查漏补缺。
言语间这解缙还带他与正在编纂的胡广、黄淮二人碰了碰面,这人都是正五品的东阁大学士,算是解缙的左膀右臂,两人都是书生意气,皓首穷经般也。
没与他多说两句,便沉浸于攥典修文之中。
包元乾听着编纂书籍的窘况,知道若是光凭宫中藏书是绝难满足朱棣的要求,只是这征集天下之书,绝非一日之功,他蓦地想到了罗家。@·无错首发~~
这罗家乃是江南藏书巨户,收罗了不少前元书册,不知他们会不会也参与其中?
解缙回身见包元乾沉思,便笑道:“包大人,这些便是编纂大典的些许事宜。你看,你是欲负责哪一处?”
包元乾回过神来,作揖道:“解大人高才,我只是粗人不懂得什么经史子集。不过我自小习的一二蒙文,若是有蒙文卷册不解,倒是可以置于我一览。”
他早便忖度好了,这羊皮图乃是蒙文残片,就算在文渊阁中也只能与蒙文书册归于一类,一并放置。
他正好精通之,倒可以堂而皇之地假公济私。如此一来,也避免与解缙等人编纂经史子集而冲突。
解缙一听他竟自告奋勇去解决这蒙文,这可是他们都不愿编纂的难题,往往需要特地请好几个翻译从中转圜,颇为头疼。
如今正好置于他倒省了事儿,况且这蒙文只是极小部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