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此例。”②
在抚慰的同时,明成祖也不失时机地强化自己对明太祖权威的继承,希望得到开国功臣家族的认同:
敕谕功臣曰:“古人君以武功定天下者,必赖将臣之力,厥后往往不能保全。何哉? 处高位者易骄纵,犯刑法者多怙终。人君代天理物,岂容私其间哉? 所以罚加焉必也。高皇帝立法垂宪,欲世世行守,功臣有犯,罚戒再三。戒之不改,乃按诛之。至亲至旧,不敢曲原。志人君子,莫不谓高皇帝英明果断。上畏天命,下畏民情也。尔诸功臣昔受高皇帝厚恩,今事朕。朕欲尔等悠久共富贵,若复骄纵怙终,不问则违高皇帝成法,问而置诸法,必谓朕寡恩,今录高皇帝戒敕,申明布告。尚永遵之,尔之不遵,后悔无及。”③
而与此同时,开国功臣家族的成员在靖难之役前后的表现并不完全一致,也为明成祖及其子孙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契机。在双方的互动中,开国功臣家族成员的命运发生了不同的变化。
二、从打压到拉拢: 以徐辉祖及其后人的命运为例
靖难之役使魏国公家族产生了巨大的分裂。其中,徐辉祖从一开始就坚决站在建文帝一边:“文皇帝为燕王时,入临称疾,不拜。王属尊而功高,有武略,拥强兵,朝议惮之。会王归,而留次子高阳王待命于邸。欲藉公为耳目。公谢绝之。”④
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尚且不论,但却表明徐辉祖对建文帝的忠诚。笔者认为,这与徐辉祖的地位有直接关系。魏国公徐达位列开国功臣之首,功勋卓著,深受明太祖恩宠。如果说魏国公家族乃是开国功臣家族旗帜的话,那么身为徐达长子的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,可以说不仅肩负了魏国公家族的道德使命,而且代表了整个开国功臣家族的形象。因此徐辉祖对国家正统建文帝的忠诚,绝不是一般人所能比的。
靖难之役后,他对明成祖仍然采取了不合作态度:“成祖入京师,辉祖独守父祠弗迎。于是下吏命供罪状,惟书其父开国勋及券中免死语。成祖大怒,削爵幽之私第。”⑤徐辉祖这一招非常巧妙。无论是徐达的祠堂,还是他的功勋以及特权,都是明太祖予以魏国公家族的荣耀,是对魏国公家族地位的肯定。在这种情况下,如果明成祖胆敢冒犯徐辉祖,就是对明太祖的不尊重,徐辉祖也因此保住了性命。
徐辉祖郁郁而终后,魏国公家族的嫡系支脉也陷入中衰状态。但是,魏国公家族得自于明太祖的权威并不会消失。明成祖想要确立自身的合法性,就不可能彻底剥夺魏国公家族的爵位与特权。而中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