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后不过小半年的时间,园区内一个个纺织工坊如雨后春笋般冒出。
纺织机的沙沙声伴随着工人们的谈笑声回荡在园区内,一切都是那么热闹,一切也都充满着活力。
在最东侧的纺织工坊内,许多工人围成了一个圈,他们小声地相互议论,不敢抬高声音,生怕打扰到中间那人的操作。
这家纺织工坊的老板名叫刘之维,是一个三十多岁的商人。
他早年间就在承天府郊外开办了一家纺织工坊。
只是随着郑经西征失败退回东宁后,缺乏原料来源让他的工坊难以维持,最终无奈倒闭。
自从郑克臧引入并推广了福建的桑蚕和棉麻后,他毅然决然地重操旧业再次在原址上重开了纺织工坊。
纺织园开始招商后,他仔细打听清楚了各项扶持政策后,再次果断地做出选择。
做事果决,从不拖泥带水, 这是他一直为之自傲的事情。
但刘之维此时显然有些紧张,虽然工部的官员们将这改良过后的纺织机夸得天花乱坠,但到底好不好使他心里还真没底。
想起这个新式纺织机的价格,他就一阵肉疼。
刘之维和围成一团的工人们一样,眼睛一眨不眨地看着中间那名工人操作着这新式纺纱机。
“动了!动了!”
“八个纱锭全都动了!”
“一次真能纺八根线,真是奇了这东西。”
眼见着自己的钱没有打水漂,这新式纺纱机确实得用,刘之维兴奋起来。
他此时充满雄心壮志,脑海中早已勾勒出了自家纺织工坊做大做强后的美好景象。
东宁人口数量少是制约其发展的主要问题,郑克臧也常常为此感到头疼。
但若换个角度,仔细想想人口少有没有其优势呢,勉强来说的话还真有一个。
那便是对新技术推广的接受度较高,这里的新技术特指节省人力的新技术。
很简单的逻辑关系,因为人口少,所以不会排斥节省人力的机器。
就拿纺织业来说,人人都知道珍妮机的发明大大提高了纺织效率,进而节省了人力,成为推动英国工业革命的一项重要奠基技术。
但说到底珍妮机也并不是什么技术迭代的高深机械,它被发明的过程也充分体现了这点。
一个英国纺织工看到被踢倒的纺纱机还在转,灵感迸现,将几个纱锭竖着排列,用一个纺轮带动,在第二天就造出了用能带动八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