个竖直纱锭的新纺纱机。
一个纺纱工,第二天就将此物改良了出来。
初始的珍妮机就是这么简单的机械,它的原理说白了就是将横着的单个纱绽改为竖着的八个纱绽,所以效率一下子提高到原来的八倍。
但除了这位英国纺织工外,难道就没有其他人想到这点而进行改良吗。
答案是有的,实际上类似于珍妮机的机械在中国很早就出现了。
元代《王祯农书》上记载着长6米,宽1.5米,可以同时纺32个纱绽的纺织机,用人力或畜力驱动,一天可以纺出棉纱将近120斤,比珍妮机的效率还高四倍。
但可惜此物在明朝中后期便已失传,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在英国引发了工业革命在中国便失传了呢。
除了制度差异外,一个很浅显的道理,劳动力饱和的中国古代不需要这种东西。
一个明末私营的纺织大厂便有上万工人,请问若推广使用这种提高几十倍效率的东西,原本上万人的工坊,只需要几百人就够了。
那剩下的人怎么办呢,没有土地也没有工作,那要不造反?
这也是古代中国官府不推广重视这种节省人力发明的重要原因。
即便在英国,珍妮纺织机刚刚出现时,也遇到过类似的问题。
很多纺织手工业者纷纷捣毁夺走他们饭碗的珍妮纺织机,迫使发明者哈格里夫斯一家流落街头。
76059445
四联折圭提醒您:看完记得收藏【月球小说】 www.yueqiumao.net,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继续阅读哦,期待精彩继续!您也可以用手机版:m.yueqiumao.net,随时随地都可以畅阅无阻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