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要等的人。”
僧人明白他指的是“真人”——自性,再次问:“怎样才是那个人?”
他却装傻充愣,伸手说:“给我一文钱!”
真人无形无相,如何能说?虽然不能说,却能表示——那伸手、开口的,岂不是“真人”的作用?
有的时候,他腆着大肚子,禅杖头上挑着布袋,在大街小巷里吟唱着:
我有一布袋,
虚空无挂碍。
展开遍十方,
入时观自在。
福州城里有一座安国禅院,其住持弘瑫禅师,就是雪峰的弟子。
弘瑫禅师刚刚收留了一个十分伶俐的小弟子,名叫白鹿师贵。
他每天见布袋和尚在街头吟唱,好奇地问道:“什么是布袋?”
布袋和尚并不回答,而是闻言放下了布袋。
这一放,洒脱,自在,大有禅意。
“什么是布袋下面的事?”
白鹿师父当然是在问什么是更深邃的禅要。
布袋和尚一言不发,背起布袋就走——好潇洒,好利索,更蕴含着凛冽的禅机。
白鹿师贵太年轻,虽然他从布袋和尚的放下、拿起布袋的举止中,感受到了难以言说的禅机,却像是雾里看花、水中望月,朦朦胧胧、缥缥缈缈,美则美矣,妙则妙矣,却看不太真切,无法领悟到其中的真谛。
他向自己的师叔——著名的保福队长叙说了这个过程。
保福从长说:“你等着,我倒要起看看这个大肚子布袋和尚究竟是哪一路神仙!”
于是,保福从展禅师“得……得”跑到福州街头,专门来勘验布袋和尚。
他问道:“什么是佛法大意?”
布袋和尚依旧一言不发,放下了布袋。
保福追问:“难道仅仅如此?更有向上的事吗?”
布袋和尚拿起布袋,挑在禅杖上,扬长而去。
保福从长对着他的背影施礼赞叹道:“好一个布袋和尚,放得下,拿得来,这才是真洒脱!”
保福从展回去之后,白鹿师贵赶紧来询问二人法战的情况。
福从展说:“不是法战,而是受教。布袋和尚以身示现的‘看破、放下、自在’的禅机,正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人生境界。若是我们凡事像他的布袋一样,拿得起,放得下,就是非常了不起了。”
……
那天,布袋和尚看到一位云游禅僧在街上行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