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先生的什么人?”
“此乃犬子廷玉,此次出来带着他见见世面。”
“原来是当年大王赞誉过的孩子,进学没有?”
张英对张廷玉说道:“回这位前辈的话!”
“廷玉拜见前辈,回前辈的话,晚辈已经开始读《诗!”
“周虽旧邦,其命维新何解?”洪磊一想到这个小孩子是大王惦记的孩子,就有心掂量掂量这孩子的分量。
张廷玉没有直接回话,而是看了看父亲,见父亲微微点头,才恭恭敬敬地说道:“回前辈!此言出自《诗经·文王,是说周虽然是西方一个古老的邦国,但是有一天要承天顺命管理天下,那就要顺应天命,建立新朝。”
张英对张廷玉的回答很满意,对于满清代明,很多的士大夫都看成是周虽旧邦、其命维新,认为满清得天下是顺应潮流的。
不然读书人为满清效力就找不到合理性,只有把满清看成一次普通的改朝换代,而不是一次异族入侵亡国灭种,读书人才能堂而皇之地站在满清的朝堂上。
“既然周代殷商是其命维新,那么如今的满清代明是什么?”
“我大清当然是应天命、顺人心,成为天下之主。”
“既然满清是顺天应命,那么为何满清入关四十年,天下依然是连年征战,百姓依然是流离失所?”
这个问题对于一个十岁的孩子,难度就太大了,张廷玉歪着脑袋看向父亲,不知该如何回答。
因为他知道大清之所以一直战乱不断,眼前的这个人代表的势力功不可没。
可是现在他的父亲是代表朝廷来这个势力谈判,有些话他不知道该不该说。
张英有些恼火,觉得洪磊不该为难一个孩子,便接话说道:“我大清之所以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,是因为这天下野心家太多。”
“无论什么时代野心家都不缺,若是没有野心,建奴也不会以东北边鄙之地,人不过百万,地不过千里的小部落一举鲸吞天下,做了华夏百姓的主子。”
“大明不是我大清灭的,我大清是应吴三桂的邀请入的关,入关时大明已亡,天下乃是流寇在肆虐。”
“当我大明弘光、隆武、永历不存在吗?”
“这些人可有庄烈帝的子孙?”
“大明历来都有兄终弟及的传统,既然毅宗子嗣都被建奴杀害,自然可以立神庙子孙继位。”
“我大清并不承认庄烈帝之后所有伪帝,大明至崇祯十七年已亡,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