养尊处优,权势赫赫的公卿百官,无论是心服口服,还是口服心不服的大臣皆匍匐于自己脚下。
那种睥睨天下的尊崇,独一无二的权力像是毒药一般,让他着魔。他靖难数载,出生入死所为的,不就是这一刻?
直到好一会儿,朱棣才意犹未尽地缓缓说出「平身」二字。
「谢万岁!」
百官平身后,包元乾不老实地左盯右看,仿佛极为好奇般。他不知早朝会商议什么,又有何人开此局,那印象中的「有事上奏,无事退朝。」这句话也迟迟没说,场面就这般尴尬下来。
就在此时,文官中走出一人,身着五品官带,正是解缙。
解缙立于正中,款款而谈,眉飞色舞,朱棣也是略有喜意。
解缙好功贪面,如今编纂永乐大典自然是朱棣的红人。他借着早朝的机会汇报工作,添砖加瓦一番鼓吹,倒是让人啧啧称奇。
只是包元乾却不以为意,别人不知道他却知道。这解缙贪功好进,所编纂的永乐大典绝对不会让朱棣满意的,如今吹的越厉害,届时摔地便越惨。
显然今日朱棣的心头事并不在大典之上,那解缙高谈阔论便随意赞劝了两句,便一揭而过。
解缙刚刚入内,另一个文官便走出来,此人长髯炯铄,昂声道:「兵部右侍郎方宾,有事启奏!」
此人言语作罢,武官脸色都有些不太好看,阴沉着看着他。
「准!」
朱棣眉头一抬,似乎等来了上钩的鱼儿般。
「启禀圣上,昨年鞑靼袭击我北平、山西二行都司,虽被我大军击败但至此袭扰不断,以及那兀良哈三部,伙同鞑靼屡屡犯境。自永乐元年初不到两月时间,便已南下抄掠数次。」那方宾举着笏板道:「臣冒言,望圣上征发大军北上,犁庭扫穴,一举而荡平二贼,可保北疆万年永宁!」
他此言一出,文官行列都纷纷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般。不少文官都纷纷赞同方宾提议,声称天朝大兵一至,群邪辟易!
而对面之武官却截然相反,一脸叹气地模样,不少人摇头颇为低沉。
其中一人,像是个儒将般,金额玉面而出道:「启斌圣上,臣李彬认为方大人此言实乃不妥,与纸上谈兵无异。」
朱棣眉头一抬,「哦?丰城侯有何高见?」
李彬淡淡道:「靖难数年血战,大明损耗极为严重。光河北,山东及江淮两地士卒死伤便极为惨重,兵额缺损十之四五,人心思安厌战。百姓嗷嗷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